口罩出口增长率怎么算_贸易增长额怎么算
谭剑 人 2023-08-24 16:01
⒈2022年7-8月,中国出口(美元)同比增长12.4%,较上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1.2%,较上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货物贸易顺差总额为1807亿美元,同比提高65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为172亿美元,同比下降5.6亿美元,经常账户顺差占比重预估在2%-2.5%左右。受基期效应、外需转弱、疫情形势及防控政策影响,出口同比增速回落压力加大。外需变化是影响4季度出口走势的主要力量,海外供给替代对出口份额负面拖累预计可控。总体上,预计2022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实际低迷、价格高涨的局面,下半年名义增速有望保持在6%-8%左右。但需警惕以下风险:2023年美欧加息至高位后,全球实际需求萎缩,商品价格快速回落,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再生变数,由此带来全球和我国货物出口增速超预期下滑。
⒉预估3季度全球贸易增速将继续回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22年2季度全球出口总额5.6万亿美元[2],同比增速为9.2%,较上季度继续下降5.3个百分点。过去五年中国外部需求指数(简称-[3])与3个月移动平均的全球出口增速走势高度一致。当前,俄乌局势仍不明朗、美西方对俄制裁愈发严厉,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发酵,叠加高通胀下主要经济体加快收紧宏观政策,导致全球经济景气程度快速冷却,2022年9月-较2021年3月高点累计下降7.4个单位。
⒊由此,2022年3季度全球贸易增速也将在基数水平提高、外需增速放缓的作用下进一步回落。
⒋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7-8月,以人民币计,中国出口总额4.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以美元计,出口总额647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较上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尽管5-7月在国内疫情形势向好、前期订单延迟交付及各类稳外贸政策下,出口增速超预期回升,但8月出口增速较7月下降超过一半,随着美欧紧缩和欧洲能源危机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国内偶发供给冲击影响,后续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受台风等因素影响,9月上旬和中旬沿海重点枢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表现不及预期,同比下降15%和增长4.2%。由此推测,9月出口增速较8月难有明显改善。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出口有一定支撑作用,但对冲作用有限。
⒌分地区看,7-8月,中国对美国、韩国、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出口增速下降,其中对中国台湾和美国出口降幅最大。但对欧盟、日本、东盟、巴西、俄罗斯出口增速提升,其中欧盟增速涨幅最小,俄罗斯增速涨幅最大。这反映俄乌冲击及相关制裁影响有所缓和,欧盟受能源危机影响对外供应链依赖上升。
⒍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是当前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点。[4]7-8月,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出口分别增长18.3%、4.0%、0.9%,对7-8月出口变动贡献率分别为91.5%、7.4%、1.1%。这部分来自于国内外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差异的影响。
⒎7-8月,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较上季度继续下降0.3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均值)仍低8.2个百分点。
⒏分产品看,7-8月,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回升至8.6%,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增速降至10.9%和22.7%[5]。特别地,其他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石油、化工、黑色和有色金属制品等)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或与俄乌冲突、谷物出口管制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等因素有关。
⒐从贡献率上看,7-8月,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及其他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40.3%、17.1%、42.6%。其中,机电产品对总出口的贡献率较上季度提高7.0个百分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贡献率较上季度减少4.8个百分点。
⒑7-8月,医疗物资出口增速维持在-40%左右,拖累总出口增长0.92个百分点。远程办公产品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至-1.9%,拖累总出口增长0.46个百分点。居家生活产品出口增速维持在10%左右,出口拉动为1.4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他产品出口增速维持在20%左右的高位,拉动总出口增长12.3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6]总体上,随着疫苗普及、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转向“与病毒共存”策略,疫情因素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边际减弱,其他产品出口呈现较强韧性,已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⒒预估3季度外需增速继续放缓。一方面,全球制造业指数滞后一期较上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预示3季度外需增速较上季度将继续下降。[7]2022年7月至9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指数滞后一期分别为52.2、51.1、50.3,平均值为51.2,较前3个月继续下降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指数同比[8]仍录得负值,且降幅仅有微小改善。
⒓2021年5月以来出口新订单指数连续低于荣枯线,2022年4月下滑至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22年5、6月边际好转,但7和9月再度小幅回落,显示当前外需信心不稳。此外,出口订单与出口金额表现的持续背离,也反映当前外贸“实际低迷、价格高涨”的特征。
⒔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3季度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环比将有所回升,但基期效应下同比维持回落。出口市场份额能够反映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季度指标在2015年3至4季度上升到14.8%的高位后进入窄幅波动期。然而,受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政策、地缘政治冲击的影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表现偏离历史规律——国内疫情严重时走低,海外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严重时走高。今年2-4月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或局部规模性暴发疫情,国内出口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明显影响,并对3-4月出口份额形成拖累。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疫情防控放松,前期积压订单集中交付并带动5-7月出口超预期反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环比有所回升,但同比在高基期作用下依然呈现回落。
⒕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7-8月,以人民币计,中国进口总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5.9%。以美元计,进口总额467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较上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我国进口需求呈现较大回落压力,可能原因包括:国内需求偏弱,出口引致的进口需求回落,国内疫情,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以及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下部分原材料国产替代加大等。
⒖分地区看,7-8月中国从多数主要伙伴进口呈现负增长。其中,从美国、巴西、俄罗斯、中国台湾进口增速较上季度下降,从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印度、中国香港进口增速较上季度提高、但除中国香港外增幅有限。值得关注的是,7-8月,我国自美国、欧盟、日韩、中国台湾、巴西、印度等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来源地进口维持负增长,可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价值链紧密相关部分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⒗从贸易方式[9]看,7-8月,三类贸易中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下滑最为严重,反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击及供应安全考量对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活动影响较大。从贡献率上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对7-8月进口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163.1%、-111.7%、48.6%。
⒘分产品[10]看,主要产品类别进口增速均较上季度回落,价格因素仍在大宗商品进口中占据重要作用。7-8月,机电产品进口同比增速为-9.4%。机电行业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同时其生产多依赖全球分工协作,当前机电行业进口低迷或与全球经济周期下行、价值链分工活动低迷有关。其他大类产品进口增速均较上季度回落,矿产和能源类产品尤为突出,进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分别下降16.2和31.0个百分点,但煤-油-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速仍在30%左右。从贡献率上看,机电产品是7-8月进口增长的主要拖累因素,而煤-油-天然气则是主要拉动力量。价格因素仍在大宗商品进口中占据重要作用,且除能源外价格因素的负面作用愈发明显。
⒙7-8月,原油进口量减价增,其中价格上涨37.2%、数量下降9.4%。铜材进口量增价减,其中价格下降17.4%、数量增加17.5%。钢铁量价齐跌,其中价格下降23.4%、数量下降20.4%。铁矿砂进口量增价减,其中价格下降34.8%、数量微弱上涨0.8%。受俄乌冲突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加快紧缩影响,全球能源价格高位震荡,预计仍将对进口需求形成制约。四、经常账户维持被动顺差局面7-8月,以人民币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额为亿元,同比增速为64.8%(上季度增速为68.2%)。以美元计,顺差总额为1807亿美元,同比提高57.1%(上季度增速为67.5%)。与以人民币计顺差增速相比,以美元计货物贸易顺差增速降幅更大,可能来自8-9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贬值的作用。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顺差规模和回升力度均更大。
⒚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略有收缩,旅游服务逆差扩张速度放缓。7-8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1%,较上季度1.8%的同比增速下降5.0个百分点。其中,境外旅行服务逆差为188亿美元,同比提高2.2%,较上季度同比增速下降7.0个百分点。运输服务逆差为35亿美元,同比提高131.8%,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提高91.1个百分点。
⒛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逆差为20.5亿美元,同比提高14.7%,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71.0个百分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2年7-8月,以人民币计,货物和服务贸易贡献的经常账户盈余为7721亿元。考虑到2021年初次和二次收入赤字约为贸易盈余的31%,同时3季度名义同比增速预估为5.72%,预计3季度经常账户占比或在2%-2.5%左右。与此相比,2022年2季度,中国经常账户盈余5133亿元,占的1.8%。按人民币不变价计,2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为1.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五、外贸展望总体上,预计2022年下半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实际低迷、价格高涨的局面,名义增速有望保持在6%-8%左右,但需警惕2023年出口增速超预期下滑风险。从外需看,2022年全球实际需求回落压力加大,但通胀攀升导致名义增速并不低,而2023年在实际需求低迷叠加通胀回落下,全球货物贸易增速面临更大下行风险。 10月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出口量增速为3.5%,较4月预测值微升0.5个百分点。但2023年预测值较4月大幅下降2.4个百分点,预计仅为1%。由于全球通胀抬升,2022年全球和新兴经济体名义出口增速预测值仍有望达到10%-12%。
但2023年美欧加息至高位后,其经济衰退风险大幅提升,同时地缘政治冲突也可能出现新的变数,全球实际需求萎缩,商品价格快速回落(价格支撑作用下降),进而可能带来全球和我国货物出口增速的超预期下滑。从出口份额看,我国出口仍保持较强竞争力。根据月度和年度出口数据,2022年1-6月我国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重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0.3个百分点,达到15.4%的历史高位。下半年,在高基数作用下,出口市场份额增速存在回落可能,但预计对我国出口增长拖累总体有限。出口市场转换和角色调整是我国出口份额保持韧性的重要动力,以欧洲代表的非美国市场需求和以东盟等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产业链合作需求正成为支撑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力量。
[1] 本季报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而按贸易方式、产品和地区等分类的子项贸易数据则来自数据库。事实上,数据库中的外贸数据也来自中国海关,但由于海关事后对已公布的贸易总额数据进行了修正,而并没有完全同步调整,导致二者略有不同。对于按贸易方式、产品和地区等分类的子项贸易数据,海关未披露修正后的数值,因此海关统计月报数据和数据库一致。总体上,两个数据来源中外贸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主要结论影响不大。
[2] 除非特别注明,下文贸易数据单位为美元,增速为同比增速。按人民币和美元计价增速的差异来自于汇率变化。
[3] 自2022年1月起,-指数中增加东盟,各经济体按照2021年贸易权重加权。为保持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各国数据均来自数据库。
[4] 海关统计的贸易方式按海关监管方式进行划分,共有15类细项:1。一般贸易,2。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3。其他捐赠物资,4。补偿贸易,5。来料加工装配贸易,6。进料加工贸易,7。寄售代销贸易,8。边境小额贸易,9。对外承包工程货物,10。租赁贸易,11。出料加工贸易,12。易货贸易,13。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14。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15。其它商品贸易方式。本报告中一般贸易对应第1项,加工贸易对应第5和6项,其他方式贸易对应除去1、5、6项的剩余项目。
2022年2季度,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方式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5.6%、21.6%、12.9%。 [5] 2022年2季度,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55.4%、18.4%、26.3%。 [6]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的6位商品月度出口数据(数据库),将出口产品分为医疗物资、远程办公、居家生活以及其他四类。其中,医疗物资主要为口罩、防护服、药品、血制品、器官和医疗器械等。
远程办公主要为电脑、手机、投影仪等办公用机器。居家生活主要为家具玩具、家用电器、自行车、机动车辆等。
[7] 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指数滞后一期值,与来自提供的不含中国的全球进口增速(外需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82。
[8] 由于指数的统计口径为环比,因此需要先经过定基指数处理后再计算其同比变化。
[9] 2022年2季度,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方式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分别为64.3%、16.8%和19.0%。
[10] 2022怎么年2季度,农产品、铁矿-铜矿-铁材-铜材、煤-油-天然气、医药-肥料-塑料-橡胶、纸浆-锯材-纺织纤维纱线及制品、机电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依为增长额9.0%、8.5%、18增长率。5%、4.4%、2.0%、37.9%。增长率增长额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