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出口委托函模板_关于委托的函
谭剑 人 2023-08-24 20:29
⒈上一篇小编和大家分享与解读了几篇疫情下服装行业供应链的文章,有小伙伴聊起,衣服可以不买,可以不穿新的,可是复工在即,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员工,口罩是刚需不能缺。很多小伙伴看了很多资讯,众说纷纭中的一致是,正规渠道都买不到口罩,预约摇号看运气,各种购物平台拼命抢购,微商群接龙杳无音讯。除了口罩,各种消毒用品(75%酒精,84消毒液)、各类专家口中可能有效的药物(莲花清瘟,双黄连口服液等)都成为“抢购”的重点。
⒉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速览网络上关于口罩的一些文章,试着看能不能从供应链的角度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为小伙伴“吹牛”积累点素材:。
⒊2。企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行动解决问题,效果如何?。
⒋4。为什么除了正规渠道其他都在卖“口罩”?。
⒌在开始本文阅读之前,强烈推荐下面这篇文章:。
⒍小编认为最应该读的文章之一,全面了解产业链,信息量非常大,一些后续有用的信息摘录如下:。
⒎1。产业概况:全球约50%的口罩产能,2019年产量超过50亿只,产值高达102.35亿元。最快的口罩生产速度120-200只/秒。灭菌后解析14天上市。口罩商集中在河南、江西、江苏、湖北、山东等。医用口罩厂商集中在河南、江西、江苏、湖北、广东等。
⒏2。产业链分布及主要企业介绍:国内产能分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且与区域产业基础有直接关系:上游原材料与中游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传统医药基础良好的长三角地区,下游流通企业过于分散。
⒐(这就解释了很多小伙伴购买的口罩产地是湖北仙桃,仙桃是国内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
⒑3。 口罩生产企业的库存周期约为1-2周。医院等终端库存也基本上维持1-2周需求。
⒒4。口罩科普知识,口罩生产工艺、口罩行业发展趋势等。
⒓文章认为:全球产能过剩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届时价格又将低于疫情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回归其真正价值。
⒔这对普通大众而言可能是个好消息。
⒕在正常情况下,口罩供应链应该相对稳定,毕竟需求稳定,产品又有较长的保质期,生产工艺不复杂,产品创新也不大,更偏向功能性产品,自然所有环节都可以做好预测,做好计划,稳定运营。
⒖看两张1688采购指数图,分别是口罩和护目镜:。
⒗口罩的需求一直较为稳定,有相对明显的季节性(2-5月。9-12月),主观判断是春季流感、柳絮等带来的需求和秋冬季沙尘暴、包暖等需求。而供应端,2019年数据显示,随着2月份复工开始逐步爬坡,直到1月份年前基本停止供应。
⒘护目镜的供应端基本类似口罩行业,但需求端在正常情况下更加平稳(毕竟护目镜的功能性更强,口罩行业还是有多种创新的)。
⒙但是突发的疫情,对原本较为稳定的供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需求端垂直启动,而供应端垂直下降(过年了)。
⒚网上很多科普文讨论口罩产量和需求量,再没有更好的数据来源的情况,券商的研报可以看下(毕竟是高知行业):。
⒛华创证券的这个研报是引用频率最高的,缺口3亿只/天,看完是不是深深的绝望?当然,还是要看下数字怎么算出来的,合理性各位自行判断:。
需求方面:中国二三产就业人口总计5.3亿人,如每人每天一只则需要5.3亿只口罩/天,极端情况下,仅二产 医疗工作人员 交通运输业复工,每天也需要2.38亿只。
供应方面:不考虑新建生产线(1-2周内无法形成有效供应,口罩制作好后需要静置除菌解析7-10天),在存量产能24小时工作(6000万只/天)、增加进口(2000万只/天)、推动小企业复产模板(1000万只/天)、安排轻纺企业缝制口罩(1000万只/天)等四大举措下,乐观估计每天可以供应1亿只口罩。(文中提及2亿产能,数字出处应该是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长雷利民)。
好了,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达成共识:供销失衡引发大面积缺货,最终导致市场短缺。而且从测算数据看,短期难以平衡,口罩短缺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
面临供需失衡,多采取增加供应或引导需求两种方法,供应链管理中强调供应管理和需求管理也类似。面临巨大的供需缺口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下面从供给端和需求端进行讨论:。
供应链管理中,当供需失衡常用的供给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追逐策略(动态调整产能,以匹配供需)。时间柔性策略(多将劳动力或机器的时间进行柔性调整,以匹配供需)。平稳策略(本质是一种缓冲,多以库存或延迟交货等为管控对象)。当然还包括同时使用多种策略的混合策略。针对口罩供应链,面对突发应急需求,显然使用的是混合策略进行供应管理。
1。挖掘现有产能:原有企业迅速复工,提升产能。同时,采用如轮班生产,人停机器不停等方式挖掘潜在产能(官方公布95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100%)。采购更高效率的机器进行生产,如下面几则新闻。
文中提及: 广州市番禺区兴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超高速全自动化口罩机的生产线成功实现世界上最快的、每分钟生产1000片平面口罩的设计速度,日产能预计为120万片以上口罩(24小时运转)。
2。新增产能:全方位动员,“跨界”持续扩充新增产能,如下面这篇新闻。
虎嗅的一篇文章可读性很强,文中提及两个有看点的数字:3647和76%。第一个数据是“为了应对国内口罩缺口,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中国石化、富士康等3647家企业“跨界”加入生产列队。”。第二个数据是“口罩等防疫物资2月11日复工率为76%”。
文中分析了跨界企业的优势:无尘车间、技术工人,原料供应,供应链协同,资质绿色通道。至于为什么还买不到,文中指出:“短期内或许并无法见效。
以口罩为例,一方面加工完还需消毒、解析,整个过程还需7天至15天的时间才能出厂。这是时间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它的缺口仍比较大。”。
临时转向生产防疫医疗物资的企业仍存在多样的问题。
以生产国标防护服为例,当前存在5大问题:对生产国标防护服的流程不了解。面料供应存在错配问题。防护服产业链目前仍面临工人不够的问题。原材料没有保障,上游供应不稳定。生产设备缺乏。
转产口罩的新增产能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从机器设备(价格高涨、供应短缺、交付日期延后)、人员复工难、上游原料稳定供应等外部因素和企业管控水平等内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目前不考虑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很多问题不对决策没有影响,但疫情结束后进入恢复生产阶段,经济效益等问题将逐步显现。
总体来看,无论是挖掘原有产能还是扩产新增产能,都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经济日报文章总结了三大瓶颈:。
瓶颈一:上岗工人不足。瓶颈二:发货难、发货贵。瓶颈三:原材料告急。
这三个问题的产生既有春节节日影响,更重要的事,随着疫情的扩散各地的管控升级,造成了物流的受阻、原材料管制造成生产中断等系统性问题需要解决。
很多新闻中都能侧面了解到人工、原料和物流成本的快速上涨,如这则新闻:。
文中直接指出,特殊时期的口罩行业:有暴利,有困惑,也有被责任驱动的抉择。
如人工工资暴涨:文中提及,“一线员工一天能拿到 500,更高的有“原本一天工资 90-100 元,现在最高能有 870 元。”。
如原料成本暴涨:“外地出原材料的都封城,有的得提供政府公文。” 批文不是问题,价格上来了。“原来口罩专用过滤材料熔喷布的市场价为1.8万元/吨,现在价格是2.9万元/吨”,最近新闻中能见到熔喷布价格持续上涨已经超过8万元。
物流成本暴涨:由于春节期间物流停运,很多企业选择顺丰运送原料等,物流成本上升。加上各地交通管制,物流的时效性也大幅度下降。
不过在当下不考虑成本保供应的阶段,不断扩大的产能总是好消息。
3。海外购买:既然国内产能不足、供应得不到保障,很多组织和个人立即开始从其他国家采购口罩,补充国内产能的不足。如下面几则新闻:。
这篇新闻写的很真实,尤其是从韩国购买口罩的事情,给了定金很快就被另外一家国内的机构两倍价格“抢走”了产能。
政府和组织都在想办法扩大进口,支援国内的防疫一线。但是随着疫情在海外出现,先后有多个国家把口罩列为限制出口的管制商品。但是口罩的主要产能毕竟在国内(世界50%)的产能,这些海外紧急采购购买的更多的是全球供应链中的库存,随着库存的消耗,海外采购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国家也相继出现了“口罩荒”。
当然还有一些行文就很尴尬了,如黄刚博士的文章就分析了截留口罩背后的故事:政府委托采购未开具委托函。东南亚采购口罩货源。顺丰转运中心在大理机场附近(政府得知消息)。
特殊时期,不考虑其他领域的需求,口罩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其他维护社会运转的人员和普通居民等几大类群体,逐步复工后还包括外出工作人员。
在供需不平衡的时候,供应链常用的管理需求的策略包括:定价策略(提升价格,减少需求)和促销策略(增加需求)等引导和管理需求。但这些方法在疫情特殊时期,都失去了作用。随着口罩被列为管控物资,各级管控部门逐步接管了口罩供应链,以“更有效”调配紧缺物资。
对普通消费者采用了引导和限量供应等方法,多个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关于合理正确使用口罩的倡议”,引导市民可合理使用口罩。
同时,为了满足市民对口罩的基本需求,各地出台了口罩的统一分配方案,多以预约摇号的方式为主,如广州、合肥等。
一时间,设定闹钟到各个平台预约,焦急的等待“开奖”成为很多市民的日常活动之一。段子手为此还创作了。
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多项应急措施,保障供应,相关新闻报道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如果不复工,其实口罩的需求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用户中,新春期间使用口罩数量为“5个及以内”的人数占比最多,比例为36.1%,其次是使用口罩数为“6-10个”和“11-15个”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5.8%、22.3%。
当然,这种结论仅供参考(毕竟样本只有1624个)。
如何解决供需矛盾,网上有很多文章,邓教授的文章被多人转载,值得一读。
全文围绕协同口罩供需两端,找出瓶颈,精准发力。文中指出从“原料、工人、机器、物流”四个要素解决问题:。
小编觉得,供需矛盾最终的解决需要达到新的供需平衡,要么增加供应,要么减少需求,要么双管齐下。综合口罩供应链的各类新闻简要分析,小编初步判断如下:。
1。产能持续释放需要时间。口罩下线后需要7-14天后才能出厂,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原有口罩厂商还是新增“转产”的产能,都有14天左右的提前期,投产14天后,一方面产品可以持续供应市场,另一方面产能将不断爬坡。华创证券研报统计的主要企业扩产计划基本上到2月20号左右,供应市场的时间在3月初,到时供给量会持续爬坡。
2。大范围“封闭”管理为缓解供需矛盾赢得了时间。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延迟,分批复工即起到了防范疫情扩散的作用,也为各类复工必备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时间保障。
3。分地区、分批次复工能够平抑需求大幅度增长。
总体来看,无论是供给端增产还是需求端管控,最终都需要时间,这个时候普通个体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为社会添负担。
按照小编的分析,只有时间才能缓解供需,那么复工在即的小伙伴要不要继续在各个平台、各个群“抢购”口罩呢?小编觉得这是几个层面的问题:。
1。复工有严格的规定。即使在疫情缓和的当下,复工改为备案制之后,无论大家是否相信,企业主对大家的健康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家自身,为员工配备口罩也是负责任的企业必须要准备的。
2。个人角度酌情购买。现实中,也有部分企业无法做到每天发放一只口罩等,大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安全性可能需要更多的口罩。
此时获取的途径简单分为两类:。
(1)官方渠道。包括管控部门组织的预约平台,各类药品销售机构,大型的电商平台等。
各类朋友圈、各类群、部分自建的电商平台等渠道。
从个人角度而言,政府提供了摇号购买评价口罩的渠道,可以根据需要预约购买。部分电商平台经过短暂的缺货,已经逐步能够看到各类进口口罩(包括预约延后发货)等,如有需要也可以酌情购买。这里提醒大家,网络渠道多为“期货”,各位小伙伴要小心多渠道订购,最后集中到货引发的“高库存”。
至于其他渠道,大家要评估的是渠道是否值得相信,产品是否有质量保障,万一以为带了安全的“口罩”,引发了“不安全结果”就麻烦了。这篇文章可以做个参考。
3。何时恢复。对口罩恢复日常供应的期待很难发生在供应端的产能持续扩张,也不符合经济特性(当然,如果疫情持续扩大,尤其是境外疫情的失控另当别论)。更多的期待应该还是在疫情得到控制上。借用姜老师的预测,供各位伙伴参考。
文章指出。同时也要警惕,如此迅速的产能扩大背后,是否隐藏着未来的风险?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大量医护用品缺口,但疫情终会结束,届时医护用品的需求也会快速回落,今日扩大的产能,是否会成为明日的过剩?现在转型制造口罩的企业,在疫情结束后如何继续生存?大企业可以承担亏损抛售设备断臂求生,中小微企业呢?“牛鞭效应”本质上来说是对资源的浪费,是效率的下降。
小编与大家一起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春暖花开的季节,继续愉快的玩耍。
当然,也有不好的消息,海外疫情日趋复杂,确诊人数增速加快,日本、韩国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果境外情况持续恶化(21日我国除湖北省外新增确诊31例),口罩的需求量可能会再次放大,供需矛盾缓解的速度将再次放缓。
最后回答一下昨天一个小伙伴的问题:为什么正规渠道买不到的口罩,其他渠道反而买得到?回答之前,先看一组数据:。
文中指出:传统口罩业,历来被认为是微利行业,曾有媒体报道,通过经销商渠道,医用普通口罩出厂价每个9分钱,医用外科口罩出厂价每个4毛到4毛5分。某工厂一年给日本代工口罩3亿只,每只出厂价两分钱,每只赚不到五厘钱。
文中有一段描述:“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卖 25 元一包,一包一百个,因为厂家那边说拿不着货,我就改了一下,最后涨到 40 块钱一包。同行的价格炒得太高了。刚开始一块、两块、三块,都是按个算,后来炒到一包四百、五百,六百都有了。还有人发布 15 块钱一个”。
正如前文分析,一方面,口罩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政府接管后短期采购价格无法与市场价格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口罩脱销和政府对口罩的管制,多个购物平台规定禁止口罩销售商家涨价等多方面原因,“正规渠道”无法涨价和市场的极度缺货,导致部分商家想尽办法拓展 “货源”(正规工厂流出,海外代购、地下工厂),赚取高额利润。
新闻指出:经查,当事人1月21日中午要求下属分店将进价为1.1元/包(10个)、0.99元/包(10个)不等,原销售价格为2.3元/包的一次性口罩调整为5.8元/包,1月22日又将销售价调整为15元/包,并存在篡改、删除销售记录的行为。当事人涉嫌哄抬价格,市场监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拟处罚款100万元。
与各位小伙伴亲身经历的各种途径抢购口罩动辄3-5元的价格还不一定能买到相比较,巨大的价差和“缺乏监管”的相对安全,会引发何种行为不言自明。
疫情终将过去,复工迫在眉睫。真正到了复工阶段,口罩不会是最核心的问题。
新闻反复强调的产业链协同复工对各位伙伴而言更值得思考。无论如何,经历了“疫情”对中国口罩行业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正如这篇文章中指出的:“我们并不是靠这种疫情防护来维持企业经营,更多服务对象是尘肺病易感群体。”国内民众使用口罩的习惯还不长,非典、雾霾都促进行业发展,但总体上“中国消费者对口罩需求认知还是不够,教育新消费者是很难的”。
毕竟1月份我们还在讨论如何说服更多人带上口罩。而现在绿盾、稳健、海氏海诺等品牌,现在这些已经是公众家喻户晓的品牌了。
更有华创证券的预测,从100亿到近委托400亿,一年近4倍的行业成长空间。经历了这次全民教育,口罩更有可能成为居家必备的消耗性物品,未来中国的防护用品市场的集中度也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希望在未来我们也能见到国内的更优秀品牌。口罩委托模板口罩。
- 上一篇:口罩出口委托函怎么写_关于委托的函
- 下一篇:口罩出口委托函范本_个人委托支付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