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出口方便吗知乎_国外口罩紧缺吗
谭剑 人 2023-08-25 11:23
⒈“口罩”这个小物件,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有着特殊的含义。
⒉听妈妈说,我小的时候体弱多病,经常需要去医院打针吃药。慢慢地,我对口罩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只要看到戴口罩的人,就会不自然地退到大人身后,面露苦相,眼泪汪汪。
⒊那时候,在我的眼里,“口罩”成为了医生的代名词,是“药”和“针筒”的化身,是一切痛苦的源泉。
⒋等我慢慢长大,对“口罩”的恐惧也就慢慢消退了,“口罩”已经不会再引起我的注意了。
⒌平静的生活在2019年底被彻底打破,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来势汹汹。全国上下都异常紧张,不安和恐惧迅速蔓延。
⒍原先不起眼的“口罩”猛然间被推到前台,成为人们争相抢购的稀缺商品。
⒎全国各大药店的口罩存货,一瞬间被抢购一空,有钱也买不到,只能干着急。这时候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说“钱不是万能的”。
⒏关键时刻,全世界的华人都行动了起来,进行全球口罩大采购,几乎买空了所有的口罩,寄回国内进行支援。
⒐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全球华人一家亲”。
⒑重回焦点的口罩也变成大家研究的对象。那段时间,我对口罩的认知水平也是突飞猛进。
⒒知道口罩分为医用口罩、活性炭口罩和95口罩。医用口罩又分为防护口罩、外科口罩和普通医用口罩。
⒓明白了能防新冠的口罩有三层,最重要的中间层叫“熔喷布”。
⒔各种有关口罩的知识被快速普及,大家都成了口罩专家。
⒕国家为了解决口罩短缺问题,也开始全国动员,国内各大企业迅速转产。
⒖中石化、中粮集团、中国兵工、东风悦达起亚、五菱宏光、比亚迪汽车,很多你没想到的企业都开始生产口罩。中国的行动能力惊叹全球。
⒗这样的事情让你不得不感叹,作为“制造狂魔”的中国,制造能力绝对一流。
⒘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关于“口罩”的论战也不断出现。
⒙“需不需要戴口罩”,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争论的焦点。
⒚东方文化对于戴口罩比较认同。生病感冒带个口罩,不单是保护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保护。
⒛天冷戴个口罩,还能防寒保暖。
西方文化却比较抵触。西方文化普遍认为,只有身患重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没病戴口罩,那这个人一定“不正常”。
网络上有高人对此作了总结:自古以来,东方人都习惯蒙下半张脸,西方人都习惯蒙上半张脸,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想改确实不容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文化论战居然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扯上了“自由”和“人权”。
始作俑者就是“老美”,让你不得不感叹,“老美”的这个脑回路还真是“与众不同”。
这样的论战本以为也就在媒体里看看,没想到居然能亲历其中。
大学的班级群里也展开了激烈对战,在国外的“留学派”和国内的“留守派”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各种文献、数据、引经据典,让我大开眼界。最终谁也不服谁,愤然退群。
现在,戴口罩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该戴还是戴上吧。
从2019年底到现在,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2年多了,口罩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
现在的出门“三件套”,钥匙、手机、口罩,一个都不能少。
大家已经习惯了戴口罩的生活。“习惯”这个东西还是挺神奇的,有时候身边忘记带口罩,心里都会发慌。
每天坐地铁上下班,遇到口罩带的不规范的,或者把口罩摘下来的人,大家都会投去异样的目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地铁上大声聊天的人少了,吃东西的人也基本没有了,感觉整个社会一下跨进了文明新时代。
戴了这么久的口罩,发现戴口罩还是挺好的。现在感冒的几率确实小多了,自从开始戴口罩,我好像已经很久没有感冒过了。
自从大家都戴上了口罩,感觉帅哥美女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世界的神秘感又多了一层,有时候摘掉口罩就像拆盲盒一样,会让人特别期待。
各种个性口罩也层出不穷,商家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把口罩带入了时尚潮流。
现在的口罩已经超出了口罩本身,变成了一种国家符合,一种装饰品,一种个性展示,一种时尚。
全球的新冠疫情依然很严重,新冠毒株的变异特别快,疫苗的更新依然无法跟上。
国内的疫情也时有发生,最近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本土病例。特别是香港,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每天都有几千例的新增确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缓解的迹象。
这一场人类的浩劫还在继续,看目前的状况,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生活还是一个未知数。
口罩的历史使命知乎还没有完成,我们还要继续戴下去,防患于未然,个人防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口罩挡住了我们微笑的脸庞,但我们的眼睛依然流露出快乐的目光,美好的明紧缺天就在前方。口罩紧缺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