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生产资质证书_路灯生产资质证书
谭剑 人 2023-08-29 09:32
⒈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由中央文明办依托中国文明网开展,已连续举办12年,定期发布“中国好人榜”旨在发现身边的凡人善举、平民英雄。
⒉玉树有3位市民成为“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⒊入围2020年2-8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⒋为韩丹、尕松尼玛(2-7月份)巴桑扎西(8月份)点赞。
⒌26次奔赴高原只为坚守教育初心,异地办学给高原学子送去教育“活水”。
⒍韩丹,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执行校长,是沈阳市政府和沈阳市教育局命名的优秀校长和师德先进个人。翔宇中学现在校生6500人,民族学生960人。作为校长,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坚定民盟与党密切合作初心,以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为事业的旗帜,在落实党中央关于扶持西部教育薄弱地区的方针上不遗余力,为促进提高三江源藏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从2008年到2020年,她26次奔赴青藏高原,在她的不懈努力与坚守下,三江之源教育活水汩汩而入,蓝天下的格桑花更加耀眼……。
⒎2008年7月,青海省教育厅致函翔宇中学,就青海省“异地办班培养高中生”的项目,请求翔宇中学予以支持和落实。
⒏什么叫异地办班?说白了就是借用教育资源优厚的地区委培教育薄弱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来自三江源藏族地区,基本没受过什么优质教育,为了改变这种教育“积贫积弱”的现状,青海省教育厅决定把一些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开眼看世界”,学到知识后再回到家乡,改变原有的教育生态。
⒐从教育的本质上说“有教无类”,从响应党的号召来说,这应该当仁不让。但从实际工作来看,这实在太难了。且不说学苗底子差,就说是藏族孩子来汉族地区上学,奔波4000公里,而且是成年累月的住宿,管理就是大难题。韩丹校长也陷入了沉思,必须亲自到青海牧区看看实际情况。
⒑这一看不要紧,却把她内心打动了。
⒒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源头都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源不断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然而与美好的生态环境相比,三江源的教育生态远远滞后。牧民一般家里五六个孩子,常常是念完小学就跟着父母放牛羊了。就算是继续读书,也会因为放牧而常常失学,更有一部分是在寺院里。由于位处高海拔地区,优秀人才严重缺乏,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初三的学生数学检测多数是个位数,英语单词说不了几个,甚至多数连二十六个字母都背上不来的。
⒓就是这样的一个现状,不给他们送出去“留学“”,他们就只能在这里闭塞固守。
⒔中华水塔给养了全中国,然而谁来给养这里的孩子们?。
⒕我来。韩丹校长做出了大胆的决策,同意接收异地办学的项目,并且亲自主抓,而这一干就是12年。
⒖2008年9月初,第一批藏族学生41人,顺利抵达沈阳。
⒗在他们未到之前,韩丹校长做足了功课。挑选两名最富有爱心,最具备责任心的正副班主任,配备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做科任教师。韩丹校长对老师说:“藏族孩子也是孩子,风俗习惯不一样,民族信仰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来到翔宇中学,就要像接纳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就是教育的原点。“。
⒘她要求把教室布置得热烈温馨,让孩子进校就觉得亲切温暖。黑板上要图文并茂,”欢迎回家“的字要凸显。
⒙寝室的床褥都事先铺好,每一处角落要清新干净。孩子们在食堂的第一顿饭要吃好,他们喜欢吃马铃薯就做一些以土豆为主的菜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提前在网络上了解青海省和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信息,掌握藏族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及信仰,包括孩子们的名字都是四字或六字怎么来记忆,一见到孩子们就可以亲切喊出他们的名字———。
⒚她安排老师到西宁接站,而不是就在学校门口迎接。要在旅途中和孩子们相处,让亲近自然而然地发生,并借此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教孩子们洗澡,教孩子们整理内务,教孩子们讲汉语,教孩子们与汉族孩子交往,陪孩子们过各种节日,陪孩子们购物、看电影、参观科技馆、春游,向孩子们学习说藏语,和孩子们一起跳锅庄舞,44个小时行程往返接送孩子们休寒暑假,为每一届高考生壮行助力,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怒哀乐-----。
⒛而这些惯例雷打不动整整延续了12年,每一届学生都是如此做法。
当学生怀着欣喜的目光好奇地打量周围的环境时,韩丹校长已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课堂上来。
”基础差,你们就不要讲太多。放慢节奏,稳起步,慢爬坡。
初中底子不好,就把初中知识先捡起来。要鼓励为先,给孩子们信心,孩子们自信了,努力就开始了。“韩丹校长每天都在三江源教室巡课,常常这样培训老师,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要求老师们根据孩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爱是打开心灵最好的钥匙。韩丹校长把藏族孩子们当成自己家的孩子,节假日买水果,过新年买蛋糕,冬天买棉袄,夏天买西瓜。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家人一样的爱,渐渐地把学校当成家,快乐地生活,勤奋地学习,向着阳光奔跑。
十年奋战结硕果,吹尽黄沙始到金。在韩丹校长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民族教育的努力下,民族教育迎来井喷似的飞跃。
2015年翔宇中学培养的玉树学生本科率为60%,刷新了玉树教育史,翔宇中学受到玉树教育局的嘉奖。2018年高考中,达哇才仁同学名列青海省藏语理科第一名,才本多杰同学名列藏语理科第二名,义西卓玛同学名列藏语理科第五名。翔宇中学进入青海省藏语理科前100名人数为15人,前一千名人数为85人。进入藏语文科前100名人数为11人,前1000名人数为111人。2018年翔宇中学获得青海省玉树州授予的“高考成绩优秀学校”称号,2019年韩丹校长获得青海省玉树州授予的“支援玉树教育杰出贡献者”称号。
而在骄人成绩的背后,则是韩丹校长无悔的教育初心,和一次次搏击困难的勇气。
12年来,韩丹校长共奔赴青藏高原26次,深入了解情况,去学校调研学情,亲自召开家长会,在海拔4000米的考点陪学生高考。而每一次都会伴随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恶心、呕吐、拉肚子是常事,可怕的是每次都会突发心绞痛,急救药随身携带,高海拔的不适应有时让她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最严重的是2018年在玉树陪同450名学生参加高考,她三天只睡了七个小时。
即便这样,她也必须扛。当她站在高考考场门口时,孩子们们信心满满,面带微笑,昂首走进考场,校长的身影就是一面旗帜啊。她得将它高高扬起,成为师生们心中的灵魂力量。
2015年韩丹校长到青海省玉树州召开家长会,几百名牧民家长挤满了礼堂。韩丹校长讲述着老师们如何日日夜夜地陪伴学生,常年的抛家舍业地艰辛付出,为学生提高每一分成绩而无怨无悔地加班加点,节假日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吃的买喝的……。
报告才进行一半,下面的家长坐不住了,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个个手捧洁白的哈达,说着并不标准的汉语“我的孩子考上了中央民大”“感谢校长”“感谢翔宇中学”……韩丹校长也不得不中止报告,走下讲台,接受来自牧民家长们最淳朴的敬意。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翔宇中学能把“麻雀变成凤凰”的传奇故事在三江之源流传开来。一届届学生毕业了,但是他们的弟弟妹妹们又接踵而来,“感谢母校培养我”“祝福我们的母校越办越好”,在学校网站上总是留下藏族毕业生们最真诚的祝福和心愿。
12年来,翔宇中学已培养3100多名藏族学生,目前在校民族生接近千人。民族教育团队已达五十余人,当初韩丹校长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种植的一颗嫩芽,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终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坚,守才能创造奇迹,只有付出才能赢得硕果。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全国各省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们只能居家线上上课。翔宇中学也不例外,从2月3日开始全面推出线上授课,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青海省在全国率先于3月9日实现高三初三等各年级陆续复学,而辽宁因疫情原因迟迟不能复学,因而翔宇学校为玉树州代培的700余名学生滞留在家中,无法上学。韩丹校长心急如焚,彻夜难眠,经过与玉树州教育局的反复沟通和协调,终于在3月20日第一批高三年级247名玉树学子进入到中央民大附中玉树海东校区借学,之后高二196人高一290人分别在4月2日和5月16日进入玉树海东校区复课,韩丹校长亲自做好执教领导和老师的培训工作,一批批管理者和班主任及学科教师飞抵西宁,开展线上课与面授课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韩丹校长于4月6日第26次飞赴青海,亲自到海东校区慰问在此坚守的领导和老师们及如饥似渴备考和求知的学生们。
疫情无情,人有情,一支30几人的送教上高原的团队逐渐形成,疫情面前,医者仁心,师者仁心,逆行高原,为了民族学生复课,这支团队坚守高原近百日。为了保证玉树学子的安全和保证学业的高质量完成,韩丹校长决定,2020年玉树学子不再放暑假,翔宇学校民族教育团队将在沈阳校区陪同500余名玉树学子完成快乐的暑假学习生活。
一台呼吸机、一手资料、一个正在工作的老警察,这是当时一位民警在执勤时拍下的照片,这时候尕松尼玛在杂多县防疫检查站已经连续工作第九天了。。。。。。
受伤抢救15天、追击歹徒导致肝功能损伤,并发症、胃溃疡,还有身上数不清的伤病,这些都是尕松尼玛的从警“印记”,可他却说,对于人民警察,这就是为民服务的”勋章"。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当了25年警察的他,习惯了每件事都亲历亲为,这一次也是如此。尕松尼玛说道:“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次特殊的“出警”,犯罪嫌疑者就是这次疫情,这时候作为人民警察,检查站就是我的办案地点,在这里,我就要把病毒隔绝在杂多群众之外,不会让它有可乘之机。。。。。”。
入夜了,检查站飘落起了大雪,几十年的工作习惯使得尕松尼玛无法让自己闲下来,他深知此次疫情各检查站人员每天接触天南海北的司乘人员、来往群众,危险系数较高,防控工作迫在眉睫。于是,尕松尼玛连夜召开会议,积极沟通协调,为奋战在一线的民辅警解决了405个防护口罩(包括5个95、400个一次性口罩),酒精10瓶、体温计2个、消毒水6瓶。
为奋战在一线的民辅警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同时,他要求民辅警每天测量体温2次,休班人员在家也要测量体温并上报,做到无缝监控。检查站工作繁忙又复杂,这一次,他再一次凌晨后入睡。。。
“他身患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发作很严重,加上几年前因公受伤的后遗症,检查站温度每天零下23一24度,寒冷的天气下连续坚守九天,我们都劝他休息,但是他不肯。”和尕松尼玛书记一起在防疫检查站工作的疾控中心主任尕玛仁青说道。
出警受伤,时针要拨回到2004年6月9日。。。。
和尕松尼玛一起工作了17年的民警尼玛才仁告诉我们,“记得特别清楚,那是2004年6月9日,我们接到报警电话说有人肇事逃逸,在出警过程中,肇事司机撞人后开车逃逸,他(尕松尼玛)将车拦截后,在控制询问肇事司机时,被肇事车辆内的同车人持刀砍伤头部,造成重伤,在眩晕中他牢牢抱住肇事者不放,最终嫌疑人落网。
他被送往医院,可是失血过多必须立即输血才行,很多群众知道此事后,自愿来到医院输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输血后导致了肝功能损伤。按理来说他完全可以申请三等功,可是他没有,他出院后让我们别提起这件事情,他对我们说,当人民警察,就不要喊苦喊累。我们这些和他共事十几年的老警察都知道,日复一日的加班,执勤,正在导致他的病情恶化,无数伤病正在导致他身体越来越差,去我们县海拔高一点的乡镇,他的嘴都是发紫的,每次有案件他总会第一个到场,这几年他都没休过假,晚上不管案子办到了几点,第二天早晨他绝对又是第一个到局里的。这次他又大年初二就回来了,我们怎么劝也劝不住,他一直说,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那我还有啥用。”。
肝功能损伤、糖尿病并发症、胃溃疡,还有身上数不清的伤病,尕松尼玛并没有休息的意思,在房间内吸了一会儿氧气,又出去工作去了,“这帮孩子很有干劲,一直对我说我身体不好休息一会儿,他们可以的,可我不能倚老卖老,我自己不动还是不放心,当了25年的警察,我还能不清楚哪个警察身上没有点小伤小病,我怎么好意思在这里叫苦,我真是习惯了忙,坐不住,这点伤病算什么,吃点药就好了”尕松尼玛说道。
虽然这样说,可是尕松尼玛的眼睛都是发黄的,嘴唇和脸都是发紫的,就算是不认识的人也能看出来,他的身体状况很不乐观。。。。
尕松尼玛笑着说道,“我曾经有一次受伤休克被送往西宁抢救十五天,最后抢救过来了,没变成一具尸体,后来我就告诉自己,既然活过来了,我就要继续做一名好警察,我自己总觉得警察和群众,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警察办案靠群众,群众有危难我们也要第一时间去帮助。去年我们对历年涉赌人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法制教育培训班。在培训中我们不单单让教官团对参训人员进行集中训练,我们还成立了违法人员宣讲团,让他们自己现身说法,最后我们从学员中挑选70余名表现优异、综合素质强的学员为宣讲员。那天总结大会上,这些曾经的违法人员的家长全部来到了现场给我们献上了哈达,当时我就很感动。
一切都是相互的,我们为群众做了实事,群众也会相信我们,爱护我们。包括这次在检查站,当群众知道我们是为了防控疫情在这里后,经常来这里,有的拿着一碗酸奶、有的一袋牛粪,他们说,你们辛苦了。那一刻我自己觉得,所作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时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第一个迎向歹徒,也许就是“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七个字,七个简单的字眼,是一个从警25年的老警察对人民群众最深切的告白。
扶贫书记用一条胳膊托起牧区贫困群众脱贫梦。
巴桑扎西,今年46岁,是玉树州玉树市交通局副局长、派驻小苏莽乡协新村“第一书记”,2016年他被评为玉树市优秀“第一书记”。
巴桑扎西15岁时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为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本来品学兼优的巴桑扎西不得不辍学打零工、当临时工,后又因公失去了一条胳膊,草原上的人们都同情地叫他“苦孩子”。
两年前的春天,巴桑扎西背着行李来到了协新村,群众对这个缺一只胳膊的“第一书记”很好奇,私下里议论,上面派来了一个残疾人当“第一书记”,可能做做样子过几天就走了。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巴桑扎西一来就住到协新村党员活动室的宿舍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期间,他不急于开会、“施政”,而是带领扶贫工作组,一户一户地挨个走访,了解情况。他想了解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群众的贫困程度到底如何?二是群众对扶贫攻坚到底有怎样的期望?三是全面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在村里贯彻落实的情况。为此,村里的群众风趣地叫他——“找问题书记”。
群众纷纷说:以前是我们跑到村里、乡里反映问题,现在第一书记亲自到家里问情况,这样的书记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三个月,他与村干部朝夕相处,共同商量着做一些身边的、能够做到事情。首先他们根据村党员活动室处于村中心枢纽位置的特点,开展了环境整治,党员活动室改造、村党员干部形象、制度上墙等一些工作。争取10万元资金,铺设近3公里的管线,通了自来水,结束了协新村“守着源头无水喝”的历史。争取6万元,维修了党员活动室院墙、大门。
巴桑扎西了解到村里的群众就医极不方便,得个小病也得去百公里之外的乡政府。对此,他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协商,把两间长期闲置的房屋改造成诊所,又与乡政府卫生院协调,按年底结算的方式供应群众必需的一些常用药品,市交通局为了支持巴桑扎西的工作一次性解决了2万元的药品购置款。村医洛周说:“第一书记来了之后,找过我几次,要我发挥作用。
对此,我很乐意。这两年,第一书记帮助我做了屋顶防水,购置了药架和一些常用器械,解决了买药品的资金。他确实是一个心里装着群众的第一书记。”。
针对协新村群众吃菜难问题,巴桑扎西和驻村扶贫工作组经多方努力,争取到长60米、宽7米,投资达30万元的蔬菜温棚项目3个。并于2017年9月10日开工。村主任尼么指着一袋袋蔬菜种子高兴地说:“今年过年,群众不仅能吃上土豆、芫根和牛肉,还能享受到绿色蔬菜炒肉的生活了。”。
2015年夏天,巴桑扎西去西宁看病。
有天半夜,他突然接到村支书的电话:洪水冲断了两个村的3条牧场道路、冲垮了水渠,对群众牧业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他听后心急如焚,立刻起身找便车赶回玉树,并在结古镇雇了挖掘机立即前往通路、修渠。当村支书告知他村里没有钱支付这笔费用时,巴桑扎西拿出了自己准备看病的3万元现金。
村干部和老百姓说:“他心里时刻牵挂着协新村,这样的第一书记我们欢迎。
”这不,这两年春节、藏历年期间,他想尽办法多方协调,给五保户、贫困户的送去的慰问金超过了10万元,还送去了太阳能照明设施20套,安装村道太阳能路灯20盏,这几天又通过爱心人士送来了600双冬鞋、手套、书包等用品……。
当问起下一步打算时,巴桑扎西说:“生产协新村有撂荒地近40公顷,看着这样优质的农田一年一年的荒芜,我的心里着急啊。盼望着耕耘、期待着播种和收获。下一步,就要把撂荒地变成经济作物实验区,一步一步地拔掉穷根。”。
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这个“苦孩子”巴桑扎西的身上,照在只有一只却有无穷力量的胳膊上,照在协新村老百姓期待的脸上,照在绿色的山岗上。
扫资质证书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按省份—青—韩丹、尕松尼玛(2-7月份) 、巴桑扎西(8月份)点击点赞。资质证书路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