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汇率制优缺点详解
陈丽娜 人 2020-07-20 20:17
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s)是指汇率的制定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
这种制定下的汇率或是由黄金的输入输出予以调节,或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 汇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 汇率的波动范围或自发地维持、 或人为地维持,这使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确定、国际贸易成本计算和控制、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都能比较稳定地进行 , 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此外 , 汇率比较稳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投机活动。
因此固定汇率制度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固定汇率制度的缺点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要维持汇率不变,必须处理好内外平衡问题:
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便能够使汇率维持不变和控制总需求以便接近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实行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各国付出很大的调整代价。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 , 不能及时地通过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 , 而往往引起该国大量黄金外汇外流 , 国际储备大大下降。
此外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在国际间传导通货膨胀。
因为价格一律是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 ,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 , 该国货币对内贬值而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不能及时调整汇率 ,必然因国内物价上涨引起其他国家向该国大量出口 , 导致出口国出现贸易顺差 ,
这样出口国货币供给量因外汇收入增加而增加。
出口国一方面商品供应减少, 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 , 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 这种通货膨胀与固定汇率制度密切相关。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法定平价及汇率波动的上下限都是确定的 ,因此汇率并不能总是正确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通过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必然使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脱节 , 影响到币值对内和对外的同时均衡。
固定汇率制有哪些类型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 自 19 世纪中末期金本位制在西方各国确定以来 ,一直到 1973 年,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 :
一是从 1816 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金本位制度时期的固定汇率制;
二是从 1944 年到 1973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
1、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在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 , 其货币汇率是由铸币平价决定的;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率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 , 波动幅度局限于很狭窄的范围内,可以说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1944年 ,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制度 , 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其核心内容为:
美元规定含金量 , 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两种货币兑换比率由黄金平价决定 , 各国的中央银行有义务使本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围绕黄金平价在规定的幅度内波动 , 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取黄金。
希望对你有帮助
- 上一篇:什么是电子审单?它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 下一篇:电汇操作流程超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