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进出口通关制度介绍
陈丽娜 人 2020-07-20 22:03
保税进出口通关制度
保税进出口通关制度是一项适用于因贸易或生产加工需要,货物需临时进境的海关管理制度。
保税进出口通关制度管理特征
1.暂缓办理纳税手续
关税的征收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对征税对象进入关境内进行经济循环这一经济行为实施的经济措施;
另一个是用经济手段阻挡国外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保税管理下的货物进境后主要用于临时储存或加工出口产品,原则上复出口前并不投入境内的经济循环,因此对国内经济基本上不产生冲击。
在此情况下,关税征收的经济基础并不存在,因此,对暂时进口储存或加工的货物,在其尚未决定最终去向时,在关税征收上采取了暂缓办理的措施。
2.原则上暂时免受进出口国家管制
如前所述,储存加工货物的临时进口性质,对国内的经济基本不产生冲击,反而对保证国际贸易和收支平衡以及促进出口有一定的贡献。
因此,除国家需要实施特别经济保护或货物进口有悖于国家安全、公共卫生、社会文化、道德的要求以外,通常不适用贸易的禁限措施。
但货物一旦将其最终去向确定为内销或超过规定的储存、加工时限,不仅有关税征收的要求,如果是进出口国家管制的货物,必须按一般进口申领进出口国家管制的许可证件。
3.海关放行后,货物尚未结关
鉴于货物因暂时进出口而未办纳税手续和未交缴进出口国家管制的证件。
因此,在办妥进出境通关现场的海关放行手续时,其通关手续仍未完结。
这种放行未结关的状态也意味着有关货物仍属海关监管货物范畴,并在加工、储存直至核销结案期间,报关人还须继续承担办结通关手续的义务。
4.在货物的最终去向确定时,办理相应的通关手续
保税货物虽然原则上须复运出口,但实际上还有内销、结转保税等经济用途。
无论其去向如何,均应按去向所确定的进出境经济用途办理相应的通关手续。
5.核销后结案
在保税通关制度下,海关给予的通关便利是以受益人证明其规定的义务已经履行的前提下实现的。
这项义务就是复出口或按其它通关制度办理最终手续,这种证明行为在通关业务中被称为核销。
只有在对暂时进出口加工或储存的货物与复出口或办理最终手续的货物在外观、技术特征及数量上关系加以确认后,海关的监管才能解除,通关手续才意味着办结。
保税进出口通关制度基本形式
保税通关制度的基本形式有如下两种。
1.保税储存
指进口货物在海关监管下储存于指定场所并暂缓缴纳进口税的一种保税形式。
保税储存的场所一般是保税仓库。
保税储存的目的在于使进口货物在暂缓缴纳进口税的状态下暂时存放于保税仓库,等待最终进入贸易或生产环节。
因此,保税储存是一种以仓库为依托、以储存为基础的保税形式。
根据我国《海关法》规定,货物可以以寄售、维修、免税销售、转口、结转加工等为目的临时进口,存放于经海关注册登记的保税仓库,再根据经营需要将货物提离仓库。
如果在储存期内无法实现上述经营目的,货物将复运出境或经办理进口手续后转为内销。
2.保税加工
指拟用于制造、加工的货物,这些货物在海关监管下暂缓缴纳进口税,作为原料或半成品临时进口,经加工后复运出口的一种保税形式。
从事国际贸易并涉及通关的货物,除有贸易需求外还有工业加工方面的需求。
货物将有可能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先投入跨国的加工工序,然后再进入国际贸易的流通领域。
这种跨国加工工序引发的通关活动,因其货物具有临时进口性质,故可暂缓办理纳税手续,形成另一种区别于储存的保税形式,称为保税加工。
希望对你有帮助
- 上一篇:物流条码包括哪些
- 下一篇:出口保理办理流程详解